• 小儿推拿网(小儿按摩网)
  • 育儿教育与服务,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您的位置:首页 >> 儿童健康新概念--就医与儿童健康 >> 厦门:儿科医生缺口较大 应建立新的激励机制

厦门:儿科医生缺口较大 应建立新的激励机制


《厦门日报》     2011年3月18日

 

小儿推拿网LOGO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news.xmnn.cn/xmxw/201103/t20110318_1742333.htm

医学指导:厦门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 吴谨准

【核心提示】

看病难,儿童看病,更难——有孩子的市民,对这句话一定都深有感触。入春以来气候多变,各大医院的儿科又迎来新的接诊高峰,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的健康而奔波、等待、辗转着。他们总希望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但他们也许无法理解,为什么医生的诊察总是显得那么匆忙。

儿童看病难的背后,除了家长的辛酸,更潜藏着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儿科医生告急。厦门各大医院面临的问题同样严峻,一面是不断攀高的就诊需求,一面是儿科医生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的总体职业境况,儿科医生的缺口,还会继续加大。

【镜头】抱着8个月宝宝 等了半个多小时

昨天上午11时20分,中山医院儿科外,市民许女士和丈夫轮流抱着八个月大的儿子,默默地等待叫号。他们已经等了半个多小时,再有三个人就轮到了。

孩子其实只是咳嗽,经常犯,许女士基本每次都带他来中山医院看,她说:“没去社区医院,那里没儿科医生,不放心。”第一医院她也没去过,“那里更难挂号。”

虽然来医院很多次了,夫妇俩还是特别紧张,孩子一咳出声,两人就不停念叨:“好像比上次严重。”每次孩子看病,他们一定要一起来,“一个人忙不过来。”

【现状】

社区医院没儿科

厦门儿科医生的缺口有多大?目前厦门儿科医生的总数为176人,而厦门0至14岁的儿童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在6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3400多名儿童才有一名儿科医生——对比美国每687名儿童就有一名儿科医生的比例,厦门的儿科医生显然远远不够。

设有儿科的医院,也只有第一医院、中山医院、市妇幼保健院、174医院、中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基层的社区医院没有一家设有儿科,私人门诊就更不用说了。孩子随便有个头疼脑热,家长们就得往大医院跑,这就加剧了大医院儿科的接诊压力。

儿科接诊量最大的是第一医院,去年达到32万人次,占到全院门急诊量的七分之一,第一医院儿科的医生数量仅占到全院的十五分之一左右。

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近年来算发展非常快的了,接诊量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在增长,可他们每年新增的儿科医生,最多只有两三名,严重滞后于市民的就诊需求。

各大医院缺人手

多年以来,厦门儿科医生的人才供给就一直严重不足。在1998年教育部的一次专业调整中,儿科专业被取消,众多医学院校中的儿科系也随之消失。此后,国内一直没有再建立起专门的儿科医生培养体系,新的儿科医生都来自临床医疗专业。

儿科在医疗界是公认的“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最不受医学生“待见”。儿科接诊量最大的第一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多年来都受着儿科招不到医生的困扰。

“去医学院校、劳动力市场公开招聘,外科内科之类都是人满为患,但儿科从来没有多少人报。”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吴星东昨天告诉记者。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吴谨准也向记者举了个例子:“2001年有个刚招进来的女孩子,一听说被分到儿科,直接哭出来了。”

还有一个数据:今年全国儿科呼吸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只有6人,而成人呼吸科的博士毕业生,至少在600人以上。

【困局】

太辛苦怕投诉 护士不喜欢儿科

说到儿科医生的苦和累,吴星东感触颇多。“儿科属于‘哑科’,小孩通常没有病情主诉,都得靠医生自己去观察、判断,对医术、耐心、责任心都有更高的要求。”他说,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病情都非常敏感,儿童变症又非常快,病情一时没有好转或稍出现加重迹象,家长就可能一股脑把账都算在医生身上,“职业风险特别大。”

吴谨准也说,现在很多护士都不愿到儿科,就是怕投诉、怕纠纷。“比如给儿童扎针,本身难度就比成人大很多,要是给孩子没一针扎准,家长什么反应都可能有。”儿科的诊疗需要更加细致,可儿科巨大的接诊量却根本无法给予医生真正充足的诊疗时间。“一个下半夜的班,9个小时,我们的医生最多要看200多个病人。”吴谨准告诉记者。

儿科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夜班特别辛苦。“别的科室可以排24小时的班,因为他们即使夜班,也还是有睡觉的时间,儿科就不可能了。”吴谨准说,家长对孩子都特别“紧张”,稍有个状况,就得叫来医生才放心。“几乎睡不到什么觉,遇到情况比较严重的,基本就是通宵了。”

收入垫底  儿科医生无奈转行

一面承担着高负荷和高风险,另一方面,儿科医生的收入在医院中却基本是垫底的。医院各科室的绩效,主要来自检查项目和开药,而与成人科室相比,儿童检查项目少,用药少,“效益”自然要低得多。医生的收入上不去,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激励机制,也使儿科医生普遍的缺乏价值感,造成岗位人才流失严重。

儿科系出身的吴谨准告诉记者,他们专业的同学,至少三分之一都转行了,“转到呼吸科、神经科之类,有的干脆卖药去了。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儿科医生的职业满意度和积极性,人员越紧缺,又造成现有医生的负担越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推出夜间门诊  解决儿童看病难

要改变儿科遇冷的尴尬现状,根本上还是要改进激励机制——吴星东对此并不讳言。他认为,对儿科医生应有一些特殊补贴,在收入的分配方式上,要与其他“效益”较高的科室有所区别。“待遇上改善不了,很多问题都不能解决。”

尽管人才掣肘一直没能突破,市妇幼保健院近年还是在不断“扩编”儿科。新的大楼建好后,他们已经准备将原来的一号楼规划为儿科大楼,“要把儿童专科医院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吴星东说。

吴谨准则已经在调查开设夜间儿童专家门诊的可行性。“现在很多家长白天没空带孩子看门诊,我们就推出夜间服务,但这必然涉及一个增加挂号费的问题。”他认为,不同家长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医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双向选择提供有差别的服务。

收藏此页
◇ 相关文章 ◇
鲁网
九三学社
荆楚网
《九江晨报》
《现代快报》
《中国医药报》
《株洲日报》
《人民日报》
《半岛晨报》
《武汉晨报》
《中国中医药报》
《温州日报》
《健康时报》
关于我们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合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