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网(小儿按摩网)
  • 育儿教育与服务,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您的位置:首页 >> 小儿推拿疗效报告--学术观点 >> 名医冯泉福与冯氏捏脊疗法

名医冯泉福与冯氏捏脊疗法


小儿推拿网     2015年7月

 

小儿推拿网LOGO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 佘继林

【摘要】

冯氏捏积疗法是全国著名老中医冯全福教授在祖传四代、历时150年的临床经验上总结归纳出的一套成熟可靠的中医特色疗法。临床证明冯氏捏积疗法对小儿的常见病如厌食、便秘、营养不良、夜啼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等病的防治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作者为冯老先生的助理,跟随冯老多年,对冯氏捏积疗法及小儿推拿有着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介绍了冯氏捏积疗法的起源、传承、发展,冯氏捏积疗法对小儿常见病的治疗方法,及具体操作手法、禁忌症以及部分临床病例。

【目的】

通过对冯氏捏积流派的学术渊源、理论体系和临床操作进行总结,提炼出其学术特点和操作方法,使其更好的被继承与发展。

【方法】

采用理论溯源、临床实例验证等形式,通过全面总结,从理论与实践上提炼出其理论与临床特点。

【结果】

客观总结和评价了冯氏捏脊疗法的传承历史、手法特点及临床疗效。结论冯氏捏脊疗法历史传承明确清晰,理论严谨,治疗小儿常见病疗效确切,是一套有效的值得传承和大力推广的中医特色疗法。

【关键词】

冯氏捏积;学术特点;手法操作特征

冯泉福(1902年1月-1989年2月),满族,北京市人。父冯沛成精通祖传捏脊术,又善祖传冯氏化痞膏及冯氏消积散的炮制。冯氏医家,清初落户北京,家风善厚,虽握医技,但不以此谋生,乐善好施,把对疾苦患儿的“释缚脱苦”作为已任,到冯泉福这一代,已经历经4代,具有150多年的历史,在北京提起捏脊疗法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而祖传从事捏脊疗法的冯氏医家又紧紧地和捏脊疗法的美誉连在一起。群众亲切地把冯氏医家称为“捏脊冯”。

冯氏医家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在北京从事小儿的捏脊施术工作,古老的捏脊疗法,经冯氏医家四代精心钻研,逐步形成了冯氏捏脊疗法的特有风格,在治疗手法上,以推法为先导,同时配合了推、捏、捻、放、提、揉和按等手法。在治疗手段上以手法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了冯氏口服消积散和外敷化痞膏药,这样就构成了冯氏捏脊疗法手法简便,疗效明显的两大优点,得到群众的称赞。

从清末开始,冯氏捏脊疗法就在广大群众中传开,慕名而来的患儿日益增多,冯泉福老先生自幼耳闻目睹这一疗法的奇效又深得家族的言传身教,1923年年仅21岁的冯泉福正式随父在家系统学习冯氏捏脊疗法和冯氏口服消积散和冯氏化痞膏药的炮制。在学习中冯泉福醉心实践,精究方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1926年在其父冯沛成的倡导下,冯氏医家正式在北京西城区众议院夹道4号的住所内对外应诊。

冯泉福老先生历经新旧两个社会,行医60余年,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冯泉福老先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练就了一套精良的捏脊术,以他娴熟的手法,捷健的动作,明快的节奏感,而盛名于群众之中。

解放以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关怀,古老的捏脊疗法得到了新生,50年代初期捏脊疗法门诊每天就诊的患儿高达1500人次左右,当时冯氏医家中10余人都投入到这一工作中,由于医疗保健工作的发展,冯泉福和其他两个兄弟、一个妹妹及侄女响应政府的号召,于1959年左右都相继成为国家的正式医务人员。

解放以后,不仅捏脊疗法得到了新生和发展,冯氏医家也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政治上给予了很高的荣誉。1955年冯泉福老先生推选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1956年又当选为北京西城区第三届人民代表,1960年以后一直担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1983年冯泉福老先生又选为北京市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

医务界对冯氏捏脊疗法也极为重视,解放以后,不少报刊和杂志都相继刊登过有关冯氏捏脊疗法的内容和报导。冯老先生也多次登台讲授和演示捏脊术,一些科研单位和所在医院,多年来曾先后抽出不少的科研人员,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研究、探讨捏脊疗法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机理。已故的施今墨老先生早在1962年就写道:“冯泉福先生在北京家传四代,历百余年专为小儿‘捏脊’誉遍城郊,疗效超卓”。并进一步指出:“尤以冯氏‘捏脊’手法与众不同。他的疗法简便,疗效显著,最受劳动人民的爱戴”。冯泉福老先生行医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晚年仍然坚持工作,直到1989年1月与世长辞,享年87岁。解放以来由冯老先生亲自培养出来的捏脊医务人员就有几百人。

一、治学特点

一)遵《经络学说》重《脏腑辨证》

冯氏捏脊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作为理论,并中医的脏腑辨证为原则,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督脉的阳气,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脏腑俞穴,来达到治疗小疳积症证一种手法治疗。因此,施术部位的循经准确,脏腑俞穴的虚实补泻适宜,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冯泉福老大夫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还是在讲学中,都十分重视和强调督脉的“阳脉之海”作用,指出“督脉主一身之阳”只有鼓动督脉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运行,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冯泉福老大夫,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施术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一套治疗小儿疳积症状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脏腑俞穴的归属规律,运用重提患儿背部的脏腑俞穴,达到调和脏腑功能的治疗作用。并提出“病重者重提,病轻者轻提”治疗原则。

二)重视施术的基本功训练

冯氏捏脊疗法是以施术于病儿的手法疗法,它要求术者要有足够的体力和指力,才能胜任和完成这个工作,冯泉福老大夫在临床和教学中,治学严谨求实,反复强调施术时体力和指力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要练好基本功,要求施术时,术者曲身不能驼背,固守丹田,手法轻快、有力,不能由于指力不足,而出现败指松脱。练习施术,要求一直到肩部出现酸痛,才能达到煅炼指力的目的。

冯泉福老大夫身教重于言教,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直到晚年仍然老骥伏枥,亲临临床第一线,几十人次的连续施术,仍然那样动作捷健,手法娴熟,使人肃然起敬。

三)学术继承与发展并存

冯泉福老大夫的晚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医事业的继承工作迫在眉睫,冯氏捏脊疗法的继承工作也提到日程上来,冯泉福老大夫不顾年高体弱的困难,全面配合医院和科室继承工作的开展,从1981年开始,配合医院、科室完成了冯氏捏脊疗法的录像工作,著书工作和举办全国第一期冯氏捏脊疗法学习班的工作。在完成上述三项工作中冯泉福老大夫积极配合,不顾高龄体弱的困难,亲自参加录像的拍摄,组织冯氏家族的访谈,亲临学习班授课,并以来全国6省市,16名从事捏脊术的医疗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互相观摩各自手法的特点,取长补短,扩大冯氏捏脊疗法的对外影响,推动捏脊疗法的普及工作。

冯泉福老大夫在努力完成冯氏捏脊疗法的继承工作的同时,还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参加现代医学对捏脊疗法的科研工作,1978年6月至8月,北京中医医院儿科,运用捏脊疗法对51例疳积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前后的观察,并利用木糖试验对小肠吸收功能的改善进行了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冯氏捏脊疗法对患儿小肠的吸收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于80年9月,撰文发表在《中医杂志》上,并获北京市科研成果三等奖。其后又进行了“捏脊疗法对疳积患儿胃泌素分泌功能的观察试验,捏脊疗法对疳积患儿尿淀粉酶活性影响的观察试验,并撰文分别发表在1981年7月《中医杂志》,和1983年第九期《北京中医》杂志上。这些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冯泉福老大夫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分不开的,表现出一位老中医,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

二、学术思想与成就

冯泉福老先生对中医理论有很高的造诣和体会,特别是对捏脊疗法治疗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有着特殊的贡献,他认为中医儿科的捏脊疗法是中医儿科一大特色,并以中医阴阳五行,卫气营血,经络学说为理论,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捏拿小儿脊背,来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是祖国医学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把本疗法与中医体系隔离开来,仅仅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民间疗法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冯泉福老先生为提高捏脊疗法的学术地位呕心沥血,奋斗了一生。

一)丰富和完善了捏脊疗法的中医治疗理论提高了本疗法的学术地位。

在浩瀚的中医古医籍中,记载捏脊疗法的古代文献并不多见。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西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用以治疗卒腹痛,这段文献记载,与捏脊疗法的施术部位及手法十分相似。隋唐以后直至明清的某些文献,虽有一些记载但均不及上述文献详尽。冯泉福老先生晚年,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对捏脊疗法的治疗原理给予详尽的论述,丰富和完善了本疗法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本疗法的学术地位,在他总结的“冯氏捏脊疗法”一书中指出:“按照中医的理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作为人体营养物质与机能的两种阴阳属性应该保持着对立而又统一的协调关系,一旦这种相对的平衡状态由于种种的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疾病就会随之发生。中医的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中医还应用阴阳对立的两种属性进一步说明人体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关系。例如就其人体的气血来讲,气为阳,血为阴,因此阳气和阴血在体内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协调关系,在气与血的关系中,中医又认为,气为血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冯氏捏脊疗法就是根据中医这些基本理论,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小儿全身的阳气,推动气身气血的运行,来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这是因为就其人体的腹背来讲、腹为阴、背为阳,而脊又在背部的中央,督脉(十四经脉之一)因其循脊而过,督脉的特定循环路线就决定了它具有主统全身阳气的功能。同时从督脉循行路线来讲,它的起始部与阴经任脉相连(十四经脉之一),自下而上,贯通脊背,络肾通脑,再加上人体经络本身罗网维络,无处不至的特点,使督脉可以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因此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督脉的阳气,就可以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之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除了上述督脉的治疗作用外,由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也位于督脉的两旁,因此在捏拿小儿脊背的时候,足太阳膀胱经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在这条经脉上分布着与人体内部脏腑解剖部位相邻近的脏腑俞穴,如肺俞(第三椎下凹窝,离脊柱正中线旁开一寸五分),厥阴俞(在第四胸椎下凹窝,离脊柱正中线旁开一寸五分);心俞(在第五胸椎下凹窝,离脊柱正中线旁开一寸五分);膈俞(在第七胸椎下凹窝,离脊柱正中线旁开一寸五分);肝俞(在第九胸椎下凹窝,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胆俞(在第十胸椎下凹窝,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脾俞(在第十一胸椎下凹窝,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胃俞(在第十二胸椎下凹窝,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三焦俞(在第一腰椎下凹窝,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肾俞(在第二腰椎下凹窝,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大肠俞(在第四腰椎下凹窝,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小肠俞(在第一骶椎假棘突下,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膀胱俞(平第二骶后孔,离脊柱中线旁开一寸五分)等(以上分寸应以患儿食指中间指关节的横宽折作一寸为准)。这些俞穴通称背俞。

通过这些俞穴的良性刺激,不仅可以协调小儿脏腑之间的功能,促进机体的机能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小儿某些俞穴的重点捏拿来治疗某些脏腑的疾病。可以这样讲,冯氏捏脊疗法对小儿机体的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治疗效果,是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良性刺激的共同结果,在治疗作用上相辅相成,并蒂齐芳”。

二)规范了冯氏捏疗法的手法操作特征

冯泉福老先生把冯氏医家祖传四代的捏脊手法,经过多年的潜研分解成七种手法为一体的治疗手段并作了详尽的说明。

1、推法:是捏脊术中的第一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用双手食指第二、三节的背侧紧贴着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的向前一推。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注意的是,术者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患儿的皮肤。

2、捏法:捏法是捏脊术中的第二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在上述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术者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患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患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

3、捻法:捻法是捏脊术中的第三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在捏拿着患儿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施术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象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一鼓作气,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或风府穴)。

4、放法:放法是捏脊术中的第四个手法,也就是上述推、捏、捻三个手法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复到原状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个动作的瞬间掌握的得当,就可以使整个捏拿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

5、提法:提法是捏脊术中的第五个手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从捏拿患儿脊背第二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地某些背部脏腑俞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这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术者应用本法时,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的,体质强的力量可重一点,年龄小的、体质弱的力量可轻一点。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

6、揉法和按法:揉法和按法是捏脊术中的第六、第七个手法,这两个手法在冯氏捏脊疗法中是同时应用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术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中有按,按中有揉。这两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力量过强因施术面积仅有拇指腹部的大小,患儿会感到异常疼痛。

(三)制定了冯氏捏脊疗法背部脏腑俞穴提法中的选穴原则,以及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方法。

厌食:大肠俞    胃俞      脾俞

腹泻:大肠俞    脾俞      三焦俞

呕吐:胃俞      肝俞      膈俞

便秘:大肠俞    胃俞      肝俞

烦躁:肝俞      厥阴俞    心俞

夜啼:胃俞      肝俞      厥阴俞

多汗:肾俞      厥阴俞    肺俞

尿频:胱膀俞    肾俞      肺俞

此外,我们介绍了在捏拿小儿脊背时,有时还可根据患儿的病情,将捏拿部位从大椎穴延至风府穴,这里所讲的病情就是小儿如果头部的五官症状比较明显时,如双眼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鼻周溃烂;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咬牙惊悸等。患儿具有上述症状中一种或数种时均可在施术时捏至风府穴。

四)对冯氏捏脊疗法的饮食禁忌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冯氏医家在长期的治疗小儿疳积的过程中体验到,为了更好的达到满意的施术效果,某些影响或消弱施术效果的饮食或调料也应在施术中和施术后加以禁食。这些食品和调料主要是芸豆,醋和螃蟹。

1、芸豆

芸豆是一种扁豆成熟后的种子,从现代科学来讲,其中含的有较高的植物蛋白及钙、磷、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素,但是这种食品煮熟后,质地粘腻,不易消化、吸收、因此冯氏医家把它列为积疳病儿的禁忌食品。特别是在施术期间是不能食用的。

2、醋

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调料,同时中医也把它列入药物之中,按照中药气味的归属,醋具有酸、苦、温等性能。因此食入过量,对人体就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曾记载过前人有关食醋过多对人体有不利影响的论述。如“多食损筋骨、亦损胃”,“多食损人肌脏”,以及“脾病毋多食酸、酸伤脾”等。根据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冯氏医家在捏脊疗法的施术过程中,也把本品列为疳积病儿的禁忌食品之一。

3、螃蟹

螃蟹是我们经常食用一种美味佳肴,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它也曾作为药品之一列入《本草纲目》中。按照中医药物气味的归属,本品具有咸、寒的性能,因此,我们日常食用时,常用具有辛温性能的姜汁一起同食,这不仅是为了调味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抵御本品的寒性作用,而患有疳积的病儿,脾胃虚弱,最怕寒凉之物继续伤及脾胃,因此,冯氏医家认为,疳积病儿在脾胃功能尚未恢复之前,应禁食本品。从现代医学来讲,本品作为一种异性动物蛋白容易使部发小儿发生过敏反应,加重疳积患儿的病情。

五)明确了冯氏捏脊疗法的禁忌症

冯泉福老先生根据冯氏医家的四代临床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明确指出了本疗法的禁忌症及其原因。

冯氏捏脊疗法的适应症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由于本疗法是术者双手施术于小儿脊背,因此,凡是影响小儿施术于小儿脊背的某些疾患或由于小儿患有某些严重的疾病,由于施术时小儿哭闹而可能加重病情的某些病症,均应作为本疗法的禁忌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小儿的后背有疖肿,外伤或患有某些严重的皮肤病而出现背部皮肤破损的病情应为本法的禁忌症。

2、小儿患有某些严重的心脏病,施术时由于小儿哭闹,可能加重病情甚或可能有出现意外的险情,应视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3、小儿患有某些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疾患,或后天中枢神经系统因感染,外伤而出现明显的损伤,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的疾患,按照中医的理论,这类疾患因先天经络发育不健全,或因后天经络严重受到损伤,运用本疗法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上述疾患也视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4、患儿患有某些出血性疾病,这些患儿由于捏拿脊背或因小儿哭闹,可能会加重局部或全身的出血倾向。因此,这些疾患也视为本疗法的禁忌症。

5、患儿正在患有某些急性热性病,也不宜同时进行捏脊疗法。

六)规范了冯氏口服消积散和冯氏化痞膏的用法、用量。强调药品的质量保证要从源头抓起。

冯泉福老先生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对祖传的冯氏口服消积散和化痞膏的用法、用量摸索出一套与其捏脊术相配合的使用方法和用量。

冯氏口服消积散主要由大黄、白丑、三棱等药味组成,本方具有消积化滞,通便行气之功。主治食滞积聚、胸满痞闷、腹胀便秘等功能。六个月以下的乳儿口服0.3克、半岁至一岁的乳儿口服0.5克、一岁至三岁的幼儿口服1.5克、三岁至七岁的学龄前儿童口服3克、七岁至十三岁的儿童口服3.5克、十二岁以上的儿童口服4克,本药于捏脊第四天,于当日清晨用红糖水或温开水一次送服。

冯氏化痞膏主要由黄柏、秦艽、生山甲、大黄、川贝、木鳖子、山楂核、荆荠、三棱、当归、肉桂、生龟板等药味组成,本方具有消积化痞、散寒止痛之功,主治小儿停乳、停食、积聚痞块、腹胀、腹痛、不便秘结、面黄肌瘦等病症。于捏脊第五天清晨用微火化开,贴于肚脐处。

冯泉福老先生行医60余年,不仅把精湛的捏脊术冯氏口服消积散和化痞膏的验方,无私的献给国家和人民,而且历来重视使用药物的炮制质量。冯氏医家的祖传四代,历经150多年的冯氏口服消积散和化痞膏的制作的源头工作就是选料精良地道,所有的用药都是经过北京老字号的药店从驰名的产地购进,甚至使用的芝麻油不仅要求纯正,而且还要放置一年沉淀,取其上清油使用制作工序严谨到位,由冯氏家族制作的化痞膏不老、不嫩贴敷皮肤后不滑脱、不过敏。冯泉福老先生认为只有这样从源头把关,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这些观点都给我们的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三、本人对冯氏捏脊疗法的传承工作

本人于1983年开始正式担任冯泉福的助理,直至冯老仙逝。在此期间,本人完成了冯泉福老大夫三件传承工作。

其一,本人对冯泉福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探究,尔后编著成《冯氏捏积疗法》一书,经冯泉福老大夫亲自审阅后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总结整理了冯氏家族捏脊疗法的原理、手法分解、适应症及禁忌症,对冯氏捏脊疗法的手法进行了规范分解,确认了冯氏捏脊手法由七种手法的组成,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作了准确的说明。同时对受术者和施术者的体姿按患儿年龄的分段进行了划分,对施术者平时指力和腕力的锻炼编写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本书的出版,为今后有关冯氏捏脊疗法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其二,在科主任和院领导的支持下,1986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一届冯氏捏脊疗法学习班,由冯泉福老大夫亲自传授冯氏捏脊疗法,使捏脊疗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弘扬。在这次学习班上,由本人任班主任,负责教学工作的整体安排,来自全国6个省市的推拿捏脊高手汇聚一堂,交流经验,促进了儿科外治法的发展。

其三,由本人提议并经科室及院领导同意后,对冯泉福老大夫的捏脊手法进行了录像制作。期间本人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历经3年余时间终于完成录制工作,为我院留下了一份不可再得的珍贵技术资料,为中医的继承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本人依然在进行着冯氏捏脊疗法的传承工作,先后获得局级、市级两项科研奖,分别是1990年《SY-201型气功保健仪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型)300例临床观察与研究》荣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技术改进二等奖,2000年《化积膜的研制及临床与实验研究》荣获北京市科委技术进步三等奖。

2006年本人在医院宣传中心的安排下,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现场向观众教授并演示冯氏捏脊疗法,并于2012年再次编著《小儿捏积疗法》随书附录中央电视台的录制光盘,本书发行后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推动了冯氏捏脊疗法的普及。

2004年起至今,本人连续十年参加由外交部、商务部和卫计委联合责成北京中医医院举办的中医国际学习班,负责冯氏捏脊疗法的授课,为冯氏捏脊疗法的推广和国际化而努力。

四、典型病例

病案1

1982年11月25日,李某,女,6个月,

主诉:厌食4天

现病史:患儿平素体健,4天前因过食辅食,当夜出现呕吐乳块,夜寐不安,哭闹不宁。次日清晨大便松散不成形,味酸臭。乳食不思,呃逆,口气酸馊,面红耳赤,家长自服小儿化食丸,当日上午未在呕吐,下午呕吐一次,未大便,体温正常。病后第三天未在呕吐,但口气酸馊,夜间仍有哭闹。病后第四天来诊。

查体:神清,体温正常,精神状态尚好,面色红赤,气粗,口气酸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胀满,手足心热。指纹紫滞,舌苔黄略厚,舌质红。

诊断:食积(乳食内积证)

治疗:冯氏捏脊疗法。

患儿于捏脊次日夜间烦闹情况较前好转,食量见增,口气酸馊较前好转,手足心仍热,大便渐成形,未见完谷不化,腹胀减。捏脊后四日清晨红糖水送服冯氏消积散,当日患儿面色红润,耳赤情况消失,夜间哭闹停止,食欲明显见增,口气酸馊已不明显,手足心仍有热感,大便已成形。捏脊后五日患儿精神状态好,食积诸症基本消失,脐部外敷冯氏化痞膏。捏脊第六日巩固治疗一次,病愈。

病案2

1982年8月11日,王某,男,4岁半。

主诉:泄泻2天

现病史:患儿昨日因参加婚礼暴饮暴食后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未见脓血,均为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体温正常,伴恶心欲吐,不欲饮食。自服小儿消积丸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今晨来诊。

查体:神清,体温正常,精神状态尚好,面色红,气粗,口气重。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胀满拒按,嗳气酸馊,脉滑实,舌质红,苔厚腻。

诊断:小儿泄泻(伤食泻)

治疗:冯氏捏脊疗法。

患儿于捏脊次日大便渐成形,食量见增,口气重较前好转,腹胀减轻。捏脊后五日患儿精神状态好,食积症状不再复现,脐部外敷冯氏化痞膏。捏脊第六日巩固治疗一次,病愈。

病案3

1984年3月16日,刘某,男,5岁。

主诉:便秘半年

现病史:患儿近半年来大便秘结,干燥如球,短则3日重则7日大便行,排便困难,偶有肛裂,常用开塞露通便。易疲倦,患儿口中酸腐,手足心热,夜卧不宁,偶见夜睡磨牙,腹胀,食欲差,小便正常。来诊。

查体:神清,面色萎黄,下眼睑颜色暗黄,体温正常,口气重。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胀满,脉滑,舌质淡红,苔厚腻。

诊断:便秘(脾失健运证)

治疗:冯氏捏脊疗法。

患儿第四天开始给予冯氏口服消积散,第五天清晨在患儿肚脐处贴敷冯氏化痞膏。一疗程后,患儿大便较前好转,3-5日行,未见7日便,大便干硬,停用开塞露,精神状态较前好转,食欲增加不明显。一周后复诊,给予同上治疗6天,本次治疗后大便硬结消失但仍偏粗,大便2-3日行,口中异味基本消失。精神状态及食欲均明显好转。一周后三诊,同上治疗6天,诊后患儿面色明显好转,大便1-2天一次大便,成形软便,患儿口中异味消失,食欲增。嘱病人注意饮食卫生,建议多食高纤维食物,适量增加运动,以观后效。

小结

1、冯氏捏脊疗法适应症相当广泛,但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最佳。以上三个验案均为消化系统疾病,但病种不一,经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后均有明显疗效。由于病情不一,因此在施术时可灵活掌握。验案2病为腹泻,因此在捏脊第四日未给予具有通下作用的小儿消积散内服。验案3小儿便秘为儿科常见病,但本病病程均较长,治疗难度大,且易反复,因此在治疗本病时采取间断多次的疗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2、捏脊疗法自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总结,逐步发现其适应症相当广泛,不仅对消化道疾病有明显治疗作用,而且对呼吸系统的防治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疾病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我儿科经过科研证明,本疗法对于脾胃虚弱证型所引起的小儿贫血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因此,捏脊疗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尚不十分充裕的国家来讲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具有简、便、廉、验特点的治疗方法。

收藏此页
◇ 相关文章 ◇
《北京晚报》
《南方都市报》
《京华时报》
《南京晨报》
《光明日报》
《北京晨报》
高明区卫计局
《大众卫生报》
《南方日报》
奉节网
《信息时报》
《羊城晚报》
《昆明日报》
《南方都市报》
乐清市中医院
《南京晨报》
《中国青年报》
朝阳中医协会
河北省中医院
福田区中医院
关于我们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合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