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网(小儿按摩网)
  • 育儿教育与服务,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您的位置:首页 >> 儿童健康新概念--用药与儿童健康 >> 九成药品无“童装” 孩子用药凭感觉?

九成药品无“童装” 孩子用药凭感觉?


《广州日报》     2010年7月17日

 

小儿推拿网LOGO

育儿教育与服务   小儿推拿领导品牌

文章出处: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7/17/content_1028930.htm

医学指导:珠江医院院长曾其毅教授;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副主任李宏教授
南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冯晓勤教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主任何景然

●美国强生公司宣布召回儿童用泰诺、美林等非处方药,引发家长“退烧药恐慌”

●我国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3000多个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仅约60种(含中成药)

●专家:家长给孩子用药,要防三大误区

近日,美国制药巨头强生公司再次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网站发布公告,宣布自愿召回下属麦克尼尔公司生产的21个批次的儿童用泰诺、美林等非处方药。虽然召回不涉及国内产品,但许多家里常备美林、泰诺给孩子退烧的家长仍致电本报记者表示担心,不知道儿童药品的安全该如何保障?特别是目前国内九成药物没有儿童剂型,经常自购药给孩子治常见病的家长更感叹儿童药品“不够用”,抱怨有时某些药孩子吃了没效,很难找到合适的代替药品。

对此,专家解读称,其实儿童专用药并非想象中那么缺乏,家长的担忧大可不必。真正值得担心的,反而是家长求愈心切、不咨询医生就给孩子盲目自行用药的行为。

现象:

强生召回美林、泰诺  家长一听退烧药就摇头

据新华网7月12日消息,美国制药巨头强生公司近日再次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网站发布公告,宣布自愿召回下属麦克尼尔公司生产的21个批次的儿童用泰诺、美林等非处方药,原因是药品可能含有某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其实,早在两个多月前,该公司在12个国家和地区召回过婴幼儿用的泰诺、美林等40多种非处方药时,上海强生制药就曾表示,中国在售的泰诺是在中国生产的,召回不涉及中国市场。但这一声明似乎仍难消除家长的疑虑,有极端的家长更认为:像强生这么有实力、多年来专做儿童药品的世界500强企业都会出事,儿童药品的安全怎么保障?

“他们甚至连其他厂家生产的布洛芬成分的退烧药都不要了。”珠江医院儿科副主任李宏教授告诉记者,美林的成分主要是布洛芬。有些家长更极端在带着发烧的孩子前来就诊,会盲目地拒绝使用一直具有较好退烧效果的布洛芬药物,即使医生开出其他的牌子,他们也不想给孩子用。

九成药品无儿童剂型 孩子用药跟着感觉走

日前,在广州体育东横街某药店,记者发现竟有家长不用处方就可买到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之类的处方药。“以前也用过,去医生开当然没在药店买方便。”一位姓林的女士称孩子感冒,有点发烧和咳嗽,是小病,有几次都是自己给她用点退烧药就没事了,稍为不便的是医院一般会针对病症明确贴上使用标签,而在药店买,不少药没有儿童剂型,得按体重比例给孩子算用量。“没有专门的儿童剂型,复杂的说明书确实有点让人犯晕,当然也会有点担心。”林女士称,只能凭感觉来分份,由于分得不均匀,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是常有的,但也没办法。

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90%药品没有儿童剂型,目前我国3000多个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仅约60种(含中成药)。在采访中也有家长反映,到药店去给孩子买药,常被告知没有专门的儿童用药,只好买回成人药酌量使用。

“我们也会担心,用成人药给孩子吃会不会不安全?”像林女士一样经常自购药给孩子用的多位家长接受采访时表示出同样的担忧。

专家解读:

药品剂型少≠药不够用

“儿童药品的剂型不多,这是客观现象,因为其生产成本比成人药品大,利润不高。但临床上,儿童用药并不存在不够的现象。”珠江医院院长曾其毅教授指出,假如儿童专用药那么缺乏,临床治疗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事实上,目前儿童医保目录上的药物大多都有儿童剂型,基本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跟国外的儿童药物相比,国内有不少中成药制剂可供选择。

“其实,儿童药品规格和剂型不够,不少是可以通过分包来解决的。”曾院长透露,目前国内已有厂家开始行动。其实,儿童的病种并没成人复杂,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基本都有儿童剂型的药。而目前在市面上,常用感冒、退烧、止咳药也都有专门的儿童剂型。

至于儿童少用药和抢救药物、特殊治疗药物,目前确实较少儿童剂型。据南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冯晓勤教授介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使用成人规格的药物,但医生会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来计算用药剂量,大可不必担心。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高于成人

有报道指出,儿童服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会使孩子致残。甚至有文章引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聋哑学校的调查,称这类学校的孩子当中,70%是因为小时候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

“我不了解调查的背景,无法对数据的准确性作出判断,但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会明显高于成人。”冯晓勤称。这是由于儿童的身体机能还不成熟,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比成人差,更容易出现药物副反应,如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的会出现药物性耳聋。

“就拿药物性耳聋来说,现在能引起耳聋的药物比以前少了,但引起儿童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药物。”冯晓勤说,引起药物性耳聋的原因一是个体差异,即一些孩子天生对此药物敏感;二是用药过程中安全监测不够,不能及时发现药物引起的异常而停药。引发耳聋的药物主要为氨基糖类药物,美国的医院会在病人服药后抽血监测其血药浓度,避免不良反应,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医院没开展这项技术。而儿童即使服药后有一些不适如耳鸣、耳痛等,但没法对家长准确表述,很容易被忽略。

“当然,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不一定是用药剂量引起,与个体差异、用药方法和错服药都大有关系。”冯晓勤补充说。自购药方便滥用现象堪忧

“在国外,急性病很少自行用药。像没处方就买抗生素,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以前曾当过多年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的曾其毅指出,有些家长对药品的依赖度很高,孩子一有小病小痛,马上就想给药吃,这种求愈心切而造成滥用药物的现象更令人担忧。

“事实上,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孩子的机能虽会出现反应,但大部分都有强大的抵抗力。”曾院长指出,近年来,抗生素在孩子身上的滥用情况很严重。不少药的毒副反应,在生产使用的短时间内不易发现,需较长时间的广泛应用才逐渐显现出来。比如以前曾广泛给儿童使用的四环素,若干年后才发现会引起牙着色和釉质发育不全,吃出“四环素牙”;还有黄胺类药物虽然治疗炎症见效快而且价格低,但时间长了对肾脏有一定的刺激和毒性作用。

“给孩子用药,应尽量避免使用或少用化学性药物和生物制剂,尤其是抗生素。”曾院长提醒说。

提醒:家长给孩子用药易陷三大误区

“家长最不该的是自以为是当医生,自我判断孩子病情,自行到药店买药。”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门诊主任何景然也指出,总有一些家长会错误判断孩子病情,想当然地给孩子自行用药。他分析称,这么做的家长一般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对号入座”诊断病情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病情很轻,如果是半夜发病,到医院看病太麻烦,干脆就自行决断,在家附近药店选药给孩子吃。

何景然表示,年纪越小的孩子越要到医院看病,家长切勿根据成人的症状“对号入座”来给小孩判断病情。同一种病,在成人身上的症状和在婴幼儿身上可能完全不同,如成人肺炎的症状是发烧、咳嗽和气促,但婴幼儿不一定发烧和气促,而表现为呼吸困难和其他全身症状,家长如果根据自己经验判断,很容易耽误病情。

误区二:“按图索骥”吃药

有些家长以为上次孩子生病医生开了这个药,这次孩子又犯了这个病,于是按照上次医生开的药到药店“按图索骥”。

“我见过不少家长自己给孩子买药吃,吃了几天没见好,才急忙抱孩子到医院。”冯晓勤提醒,就算孩子的症状和上次发病时差不多,也不代表就一定是上次那种病引起的。即便是同一种病,孩子在不同时候发病的症状和病情也不同,不能按同一药方治疗,应该到医院做诊断后开药。

误区三:用量不足即停药

虽然药物说明书上表明用药一个疗程为7天,但服药两三天后孩子病就好了,于是给孩子停药。

何景然强调,服药一定要够疗程,如果没满疗程就自行停药,很可能产生药物的耐药性。“没有服够疗程,虽然症状得到控制,表面看起来没病了,但体内的致病菌实际上没有被完全消灭,而是在体内潜伏起来。等到下次条件适合,致病菌又死灰复燃,但对使用过的药物就产生耐药,再用药就无效了。”

贴士:儿童规范用药基本原则

专家结合儿科医生在给小患者用药时的心得,提出如下的基本原则:

1、孩子生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循医生的意见,不要盲目自行用药;

2、首选有儿童专用剂型的药物;

3、如果没有儿童剂型药物,选择成人和儿童都可使用的药物,同时保证这些药物已经有在儿童身上使用的经验。这类药物在说明书上会给出儿童公斤体重的用药剂量,给孩子用时要严格按公斤体重来计算,莫凭感觉,随意减一半或三分之二给孩子用;

4、如果碰到儿童少见病等特殊情况,需要选择特殊药物,这些药物没有儿童使用的先例,一般不要贸然使用,而是请专家会诊讨论,或者借鉴其他医院使用该药物的经验再决定是否用药。

收藏此页
◇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
《解放日报》
《今日早报》
《健康报》
《健康时报》
《生命时报》
《新快报》(广州)
《大河健康报》
《健康报》
《大众卫生报》
《大众卫生报》
《新快报》(广州)
《京华时报》
《大河健康报》
《楚天都市报》
《东方今报》
《科学时报》
《健康时报》
关于我们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      合作联系